區域經濟轉型中的就業突破:來自湘陽區湘州的經驗與啟示
區域經濟轉型中的就業突破:來自湘陽區湘州的經驗與啟示
作為湖北省重要的工業基地和農業生產基地,湘州區正處于經濟轉型關鍵期。
面對傳統產業放緩和新興產業發展不足的雙重壓力,湘州區的就業形勢既面臨挑戰也孕育著機遇。在‘穩定就業’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核心任務的背景下,深入分析湘州區當前就業形勢、問題和對策具有重大實踐意義。
資料堆,特別多的資料,可以轉賣賺錢。
分析香洲區當前就業形勢
2022年,香洲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(GDP)915.6億元,同比增長4.5%。其中,第一產業增加值132.7億元,增長4.0%;第二產業增加值418.9億元,增長5.2%;第三產業增加值364億元,增長4.1%。三次產業結構為14.5:45.7:40.8,呈現‘以第二產業為主導,第三產業協調發展’的格局。
就就業結構而言,第二產業具有最強的吸納就業能力,占整個區域就業總人數的48.3%。其中,制造業和建筑業是吸納就業的主要力量,分別占第二產業就業總人數的42.5%和35.7%。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占比為37.2%,主要集中在批發和零售、住宿和餐飲、居民服務行業。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占比為14.5%,但就業人數逐年呈下降趨勢。
從就業質量的角度來看,制造業和建筑行業員工的平均月薪達到4800元,高于整個地區的平均水平。第三產業員工的平均月薪為3800元,低于整個地區的平均水平。在就業穩定性方面,第二產業員工簽訂勞動合同的比例高于85%,而第三產業員工簽訂勞動合同的比例僅約為65%。
面臨的就業挑戰
在經濟轉型期,傳統產業面臨著產能縮減的壓力,一些企業減少了甚至停止了生產,導致就業崗位減少。以湘州區的傳統優勢產業——汽車零部件制造為例,受國家汽車市場增長放緩和產業整合的影響,一些企業訂單減少,不得不采取措施縮減產能,這直接影響了就業穩定性。
新興產業的培育不足,使得形成新的就業增長點困難。湘州區的布局處于新能源、新材料和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初期,產業鏈尚不完善,帶動就業的能力有限。2022年,新興產業就業人數僅占全區就業總人數的5.3%,遠低于傳統產業。
從勞動力供給的角度來看,就業的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。一方面,高端人才短缺,另一方面,普通勞動力過剩。數據顯示,香洲區的技能人員占總勞動力的比例為28.7%,遠低于發達地區。同時,大量普通勞動者由于技能單一,無法適應產業升級對技能的要求,面臨就業困難。
解決就業難問題的對策和建議
加快傳統產業的智能化、綠色化改造,提升產業競爭力,穩定就業崗位。支持企業采用新技術、新工藝、新設備,推動生產方式變革,提高生產效率。通過技術改造和設備升級,延伸產業鏈,提升產品附加值,增強市場競爭力。
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,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動力。重點發展新能源汽車、智能制造、電子信息等產業,創造新的就業增長點。完善產業鏈,形成產業集群效應,推動相關配套產業發展,創造更多就業機會。
建設區域性職業教育高地,提升勞動者技能水平。加快職業教育資源整合,建立符合市場需求的能力培訓體系。鼓勵企業與職業學校合作,開展訂單式培訓,針對技能人才供應。改善技能培訓機制,對不同群體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。
改善就業服務體系,提高就業服務質量。在全區建立統一的就業信息平臺,實現供需信息的精準匹配。加強就業指導服務,幫助勞動者提高求職能力。完善就業援助機制,為面臨就業困難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援助。
香洲區的就業實踐表明,在經濟轉型過程中,必須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,只有通過優化產業結構、提高就業質量、完善服務體系等多措并舉,才能實現就業市場的穩定與發展。未來,隨著經濟結構的持續優化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,香洲區的就業形勢必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。